标准搜索结果: 'GB/T 18430.1-2024'
标准编号 | GB/T 18430.1-2024 (GB/T18430.1-2024) | 中文名称 |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 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 | 英文名称 | Water chilling(heatpump) packages using the vapor compression cycle - Part 1: Water chilling(heatpump) packages for industrial & commercial and similar applications | 行业 | 国家标准 (推荐) | 中标分类 | J73 | 国际标准分类 | 27.200 | 字数估计 | 70,718 | 发布日期 | 2024-09-29 | 实施日期 | 2025-04-01 | 旧标准 (被替代) | GB/T 18430.1-2007 | 发布机构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GB/T 18430.1-2024: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 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
ICS 27.200
CCSJ7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代替GB/T 18430.1-2007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
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
冷水(热泵)机组
similarapplications
2025-04-01实施
国 家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总 局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发 布
目次
前言 Ⅴ
引言 Ⅶ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型式和基本参数 4
4.1 型式 4
4.2 型号 5
4.3 基本参数 5
5 技术要求 9
5.1 一般要求 9
5.2 密封性与压力试验 9
5.3 试运转 10
5.4 名义工况性能 10
5.5 部分负荷性能 11
5.6 季节性能 11
5.7 水侧压力损失 11
5.8 制冷/制热最大负荷 11
5.9 制冷最小负荷 12
5.10 融霜 12
5.11 使用工况下的性能 12
5.12 噪声和振动 13
5.13 安全要求 13
5.14 带热回收功能机组的特殊要求 14
5.15 带蓄冷功能机组的特殊要求 14
6 试验方法 14
6.1 试验条件 14
6.2 安装 15
6.3 数据处理 15
6.4 试验步骤 16
7 检验规则 22
8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24
8.1 标志 24
8.2 包装 25
8.3 运输和贮存 26
附录A(资料性)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产品体系 27
附录B(规范性) 指定水侧污垢系数时的水温修正方法 28
B.1 换热器的对数平均温差 28
B.2 指定污垢系数时的水温修正 28
B.3 计算示例 29
附录C(规范性) 数据中心专用型机组的全年综合制冷性能试验方法 30
C.1 试验工况 30
C.2 温度分布系数的确定 30
C.3 全年综合制冷性能系数的测算 30
C.4 典型城市的温度分布系数 30
附录D(规范性) 带热回收功能机组的特殊要求和试验方法 34
D.1 名义热回收性能要求 34
D.2 试验工况 34
D.3 试验方法 34
D.4 性能参数的计算与校核 36
附录E(规范性) 带蓄冷功能机组的特殊要求和试验方法 38
E.1 技术要求 38
E.2 试验工况 38
E.3 试验方法 38
附录F(规范性) 水侧压力损失、温度和流量的测量方法 39
F.1 水侧压力损失和温度测量装置 39
F.2 压力测量 39
F.3 温度测量 39
F.4 流量测量 40
附录G(规范性) 风冷式/蒸发冷却式机组制热性能试验要求 41
G.1 试验过程概要 41
G.2 预处理阶段 41
G.3 平衡阶段 41
G.4 数据采集阶段 41
G.5 稳态和非稳态试验的判定 42
G.6 非稳态试验的要求 43
G.7 制热量试验结果 43
G.8 试验情形1的融霜期间制热性能试验过程示例图 44
G.9 试验情形2的融霜期间制热性能试验过程示例 46
附录H (规范性) 水冷式/蒸发冷却式机组部分负荷性能的试验方法 47
H.1 100%负荷时的性能系数 47
H.2 75%、50%、25%负荷时的性能系数 47
H.3 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的计算 48
H.4 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的计算示例 48
附录I(规范性) 风冷式舒适型机组制冷季节性能系数的试验和计算方法 51
I.1 工况及各温度发生时间 51
I.2 房间冷负荷与冷负荷线 51
I.3 试验方法 52
I.4 计算方法 52
附录J(规范性) B类检验项目对照表 55
参考文献 58
图1 接地的图形符号 13
图F.1 水侧压力损失和温度测量装置示意图 39
图F.2 流量计连接示意图 40
图G.1 稳态与非稳态的判断流程图 43
图G.2 稳态制热性能试验 44
图G.3 无融霜循环的非稳态制热性能试验 44
图G.4 在数据采集期间有一个融霜循环的非稳态制热性能试验 45
图G.5 在数据采集期间有一个完整融霜循环的非稳态制热性能试验 45
图G.6 在数据采集期间有两个完整融霜循环的非稳态制热性能试验 45
图G.7 在数据采集期间有三个完整融霜循环的非稳态制热性能试验 46
图G.8 在数据采集满足3h时机组正在融霜的非稳态制热性能试验 46
图I.1 冷负荷线 52
表1 水冷式舒适型机组一般性能试验的标准工况 5
表2 风冷式舒适型机组一般性能试验的标准工况 6
表3 蒸发冷却式舒适型机组一般性能试验的标准工况 6
表4 工艺型机组一般性能试验的标准工况 7
表5 数据中心专用型机组一般性能试验的标准工况 7
表6 部分负荷性能试验工况 8
表7 制冷季节性能试验的标准工况 8
表8 全年综合制冷性能试验的标准工况 9
表9 舒适型机组的能效参数限值(水冷式) 10
表10 舒适型机组的能效参数限值(风冷式) 10
表11 舒适型机组的能效参数限值(蒸发冷却式) 11
表12 数据中心专用型机组的能效参数限值 11
表13 风冷式和蒸发冷却式使用工况 12
表14 水冷式使用工况 13
表15 保护接地电路的最大电压降 14
表16 试验工况的读数允差(平均变动幅度) 15
表17 试验工况的读数允差(最大变动幅度) 16
表18 融霜过程的工况读数允差 16
表19 制热状态下水侧压力损失试验的标准工况 20
表20 绝缘电阻计的额定电压 21
表21 检验项目 22
表22 铭牌内容 24
表A.1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产品体系 27
表B.1 模拟污垢系数的水温修正示例 29
表C.1 典型城市的温度分布系数(风冷式机组) 31
表C.2 典型城市的温度分布系数(水冷式/蒸发冷却式机组) 32
表D.1 名义热回收标准工况 34
表E.1 名义蓄冷标准工况 38
表F.1 水侧压力损失和温度测量装置尺寸要求 39
表G.1 非稳态试验工况的读数允差 41
表H.1 试验数据及计算结果(示例1) 48
表H.2 试验数据及计算结果(示例2) 49
表H.3 试验数据及计算结果(示例3) 49
表H.4 试验数据及计算结果(示例4) 50
表H.5 试验数据及计算结果(示例5) 50
表I.1 需要制冷的各温度区间的发生时间 51
表J.1 B类检验项目对照表(舒适型机组) 55
表J.2 B类检验项目对照表(工艺型机组) 56
表J.3 B类检验项目对照表(数据中心专用型机组) 56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 18430《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第1部分。GB/T 18430已经发布了以
下部分:
---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
---第2部分:户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
本文件代替GB/T 18430.1-2007《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 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
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与GB/T 18430.1-2007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
如下:
a) 增加了冷水(热泵)机组(包括舒适型机组和工艺型机组)的定义和不同工况类型(包括标准工
况和使用工况)的定义(见3.1~3.5);
b) 增加了部分热泵和全热泵的定义(见3.6、3.7);
c) 更改了性能系数的术语及其定义,使其成为普遍适用的定义(见3.8,2007年版的3.1);
d) 删除了部分负荷性能系数的定义,修改了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的定义(见3.10、3.11,
2007年版的3.2、3.2.1、3.2.2);
e) 增加了负荷率以及与热回收和季节性能评价相关的术语和定义(见3.9、3.12~3.17);
f) 增加了机组的型式分类,更改了型号编制的相关要求(见4.1、4.2,2007年版的4.1、4.2);
g) 删除了机组有关名称及功能的表述(见2007年版的4.3.1);
h) 更改了机组的试验工况(见4.3,2007年版的4.3.2);
i) 更改并增加了技术要求中的一般要求内容,删除了对保用期的要求(见5.1,2007年版的5.1、
5.9、5.10);
j) 更改了密封性与压力试验方面的要求及试验方法(见5.2、6.4.1,2007年版的5.2、6.3.1);
k) 更改了机组的能效评价指标、限值要求及对应的试验方法,工艺型机组只考核性能系数(单点
考核),风冷式机组由部分负荷性能评价改为季节性能评价,删除了与辅助电加热相关的内容
(见5.4~5.6,6.4.3~6.4.5,2007年版的4.3.3、5.4、5.5、6.3.2、6.3.3);
l) 更改了机组制冷/制热最大负荷、制冷最小负荷以及融霜的技术要求,更改了制冷最小负荷试
验的时间,更改了融霜的试验方法(见5.8~5.10,2007年版的5.6.1~5.6.3、6.3.5.2、6.3.5.3);
m) 更改了使用工况下(变工况)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见5.11、6.4.10,2007年版的5.6.4、
6.3.5.4);
n) 更改了噪声和振动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见5.12、6.4.11,2007年版的5.7、6.3.6);
o) 更改了电气安全方面的要求,删除了电压变化性能、电动机绕组温度、启动性能、抗干扰性能
等,并同步调整完善了试验方法(见5.13、6.4.12,2007年版的5.8、6.3.7);
p) 系统性地更改了试验条件方面的总体要求(见6.1~6.3,2007年版的6.1、6.2);
q) 增加了工艺型机组、数据中心专用型机组、热回收机组、蓄冷型机组的标准工况、性能评价和试
验方法(见4.3、5.4、5.6、5.14、5.15、6.4以及附录C和附录E);
r) 更改了水侧压力损失试验的方法(见6.4.6,2007版的6.3.2.5);
s) 更改了机组的检验项目(见第7章,2007年版的第7章);
t) 更改了铭牌标识的要求(见8.1,2007年版的8.1);
u) 更改了包装、运输和贮存的技术要求(见8.2、8.3,2007年版的8.2~8.5);
v) 删除了规范性附录机组空气干、湿球温度的测量(取样法)(见2007年版的附录A);
w)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数据中心专用型机组的全年综合制冷性能系数试验方法(见附录C);
x)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带热回收功能机组的特殊要求和试验方法(见附录D);
y)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带蓄冷功能机组的特殊要求和试验方法(见附录E);
z)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风冷式/蒸发冷却式机组制热性能试验要求(见附录G);
aa)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水冷式/蒸发冷却式机组部分负荷性能的试验方法(见附录H);
ab)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风冷式舒适型机组制冷季节性能系数的试验和计算方法(见附录I);
ac)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B类检验项目对照表(见附录J)。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8)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合肥通用机电产品检测院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特灵空调系统
(中国)有限公司、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约克(无锡)空调冷冻
设备有限公司、上海一冷开利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
有限公司、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合肥通
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谷轮环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丹佛
斯(天津)有限公司、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冰山冷热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顿汉布什(中国)工业有限公司、荏原冷热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麦克维尔空调制冷(武汉)有限公司、
江森自控日立万宝空调(广州)有限公司、维克(天津)有限公司、重庆通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广州思茂特冷冻设备制造有
限公司、浩金欧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惠康实业有限公司、浙江青风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三菱重工空
调系统(上海)有限公司、堃霖冷冻机械(上海)有限公司、山东格瑞德集团有限公司、德州亚太集团有限
公司、瑞冬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吉荣空调有限公司、开山(浙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鑫磊压缩机股份
有限公司、广州市华德工业有限公司、无锡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广东西屋康达空调有限公司、中国电
信股份有限公司采购供应链管理中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集爱科德(黑龙江)科技有
限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东莞市锦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日出东方空气能有限公司、澳克莱环境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正理生能科技有限公司、台佳空调系统(江苏)有限公司、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
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中广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约克广州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工务
署、深圳市大鹏人才安居有限公司、合肥通用环境控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谢宝刚、彭飞、刘华、张维加、骆名文、张捷、胡祥华、申广玉、潘李奎、张文强、
熊军、刘远辉、成建宏、张秀平、昝世超、张挺、石文星、袁为安、董颖、吴小泉、张会明、崔闯、王发忠、杨彬、
史俊茹、胡易木、张学伟、王达、张振军、周润身、黄睿、吕东建、匡胜严、李世刚、王银艳、吕金汉、陈越增、
金贤松、戴梅、袁明、王志军、杨勇、王文晖、黄培炫、马志岗、杨志华、李志明、王敬民、赖凤麟、王耀南、
娄小军、韩兴旺、周文杰、贾鹏冲、张超、朱超峰、黄道德、何辉、赵密升、于太增、陈世聪、林峰、刘金、
姜继周、李志亮、贾甲。
本文件2001年首次发布,2007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引 言
制冷设备的范畴包括用于创造人类环境、特定人工环境、工艺流程条件及特定冷热需求的温度、湿
度、流量、空气品质控制与调节的系统、装置及部件。根据使用侧的需求特性可以将主机类产品分为冷
热风型和冷热水型两个大类。其中GB/T 18430作为冷热水型机组的基础性标准,不但引领着整个标
准族的发展,也通过其自身的变化不断影响着制冷空调行业标准化体系的构建。GB/T 18430《蒸气压
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由两部分构成。
---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目的是对工艺型冷水(热泵)机组(不
区分冷量大小)和制冷量大于50kW的舒适型冷水(热泵)机组的要求。
---第2部分:户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目的是对小于或等于50kW 的舒适型冷水
(热泵)机组的要求。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
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
冷水(热泵)机组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的型式和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
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采用电动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冷水(热泵)机组,包括工艺型冷水(热泵)机
组和名义制冷量大于50kW的舒适型冷水(热泵)机组(以下简称“机组”),其他类似机组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