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搜索结果: 'GB/T 33514-2017'
标准号码 | 内文 | 价格美元 | 第2步 | 交付天数 | 标准名称 | 相关标准 | 状态 |
GB/T 33514-2017 |
英文版
|
115
|
购买
|
3分钟内自动发货[PDF],有增值税发票。
|
钢丝绳芯输送带 钢丝绳横向和垂直位移的测定
|
GB/T 33514-2017
|
有效
|
标准编号 | GB/T 33514-2017 (GB/T33514-2017) | 中文名称 | 钢丝绳芯输送带 钢丝绳横向和垂直位移的测定 | 英文名称 | Steel cord conveyor belts -- Determin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steel cords | 行业 | 国家标准 (推荐) | 中标分类 | G42 | 国际标准分类 | 53.040.20 | 字数估计 | 7,775 | 发布日期 | 2017-02-28 | 实施日期 | 2017-09-01 | 起草单位 | 浙江双箭橡胶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新干线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山东康迪泰克工程橡胶有限公司、中南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归口单位 | 全国带轮与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输送带分技术委员会(SAC/TC 428/SC 1) | 标准依据 | National Standard Announcement No. 4 of 2017 | 提出机构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发布机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GB/T 28267.1^[1]所述钢丝绳芯输送带中钢丝绳的平均横向位移和相对于绳平均高度的垂直位移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钢丝绳芯输送带。 |
GB/T 33514-2017
Steel cord conveyor belts -- Determin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steel cords
ICS 53.040.20
G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钢丝绳芯输送带
钢丝绳横向和垂直位移的测定
2017-02-28发布
2017-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带轮与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输送带分技术委员会(SAC/TC428/SC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双箭橡胶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新干线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山东康迪泰克工程
橡胶有限公司、中南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会民、吕桂芹、李洪成、王传贵、庄炳建。
钢丝绳芯输送带
钢丝绳横向和垂直位移的测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GB/T 28267.1[1]所述钢丝绳芯输送带中钢丝绳的平均横向位移和相对于绳平
均高度的垂直位移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钢丝绳芯输送带。
2 方法A。钢丝绳间距和增强带宽的测量
2.1 仪器
注:如果有相似或者更精确的仪器,也可以使用。
2.1.1 卷尺,分度为1.0mm。
2.1.2 手持式光学放大镜,分度为0.1mm且放大率不小于×8。
2.1.3 千分表,分度为0.1mm。
2.1.4 平的水平表面,用来放置全宽度输送带。
2.2 试样
试样应为带的全宽度而且长度不小于50mm。切割边应光滑且不含污物,钢丝绳要明显地露出。
如果切边不是很光滑,可用不同的方式制备试样,以确保能按本标准精确地测量绳的位置。
2.3 试验程序
2.3.1 平均绳距(tm)的测量
用卷尺(2.1.1)在试样的宽度上测量第一根钢丝绳的外缘到最后一根钢丝绳的外缘之间的距离(见
图1),将值(bt+d)记录下来。
另一种方法,用卷尺测量带宽(精确到1.0mm)和边胶宽度bk(精确到0.5mm);(bt+d)是带宽减
去带两边边胶宽度得到的值。
用千分表(2.1.3)或手持式光学放大镜(2.1.2)测量试样中第一根或最后一根钢丝绳的直径(精确到
0.1mm),记录下这个值(d)。
数出试样宽度上钢丝绳的总根数并记录这个值(n)。
图1 测量tm 值的示意图
按下式计算平均绳距tm:
tm=
(bt+d)-d
(n-1)
结果精确到0.1mm。
2.3.2 增强带宽(bt)的测量(见图1)
按下式计算增强带宽:
bt=(bt+d)-d
结果精确到0.1mm。
增强带宽偏差率(即增强带宽的实际值与计算值的相差百分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Δbt=
bt×100
(n-1)×tm-
100[%]
2.3.3 在所选区域内绳距的测量(见图2)
从试样中任选21根连续且相邻的钢丝绳。
用千分表(2.1.3)或借助手持式光学放大镜(2.1.2)测量这21根钢丝绳中每两相邻钢丝绳之间的距
离,并记录它们的值t1,t2,t20。
注:如果在所选区域内无法用裸眼测量绳距,可使用上述放大镜将绳距放大(最大20倍)以便准确测量。
图2 所选区域内测量钢丝绳间距的示意图
3 方法B。相对于绳平均高度的钢丝绳垂直位移的测量
注:本试验只在输送带至少有一面具有厚度均匀的覆盖层的情况下进行。这是因为厚度均匀的覆盖层外表面是测
量绳高度的基准。基准不同会影响试验的精确度。
3.1 仪器
注:如果有相似或者更精确的仪器,也可以使用。
3.1.1 2.1.3中所述的千分表。
3.1.2 2.1.2中所述的手持式光学放大镜。
3.1.3 2.1.4中所述的一个水平面。
3.2 试样
采用2.2中所述试样。
3.3 试验程序
3.3.1 钢丝绳平均高度(hm)的测量
沿试样的宽度方向以等间距的间隔选出带中钢丝绳总根数的10%的钢丝绳。
图3 钢丝绳平均高度(hm)的测量
将厚度均匀的覆盖层表面朝下把试样放到水平面上(2.1.4)。为确保输送带放平,必要时可用夹具
将输送带夹住。
用千分表(3.1.1)或光学放大镜(3.1.2)测量从带的底面到选出的钢丝绳上缘的每个高度(见图3)。
将测得的值h1,h2,h3hn 分别记录下来。
按如下公式计算绳高度平均值:
hm=
h1+h2+h3+hn
式中n是所选钢丝绳的根数。
3.3.2 钢丝绳高度(h)高于和低于平均高度的测量
标出高度大于和小于绳高度平均值hm 的钢丝绳。
测量钢丝绳上缘到输送带底面的高度h,精确到0.5mm,计算每个被标出的钢丝绳的高度相对于
平均高度hm 的差值Δh,不考虑这个偏差是正的还是负的(见图4)。
按Δh值的大小将被标出的钢丝绳分为三组,计算出相应的Δh1、Δh2 和Δh3 值,即三组的钢丝绳
根数分别占试样中钢丝绳总根数的百分率,并按表1所示制表。
表1 绳高度差异的评价
Δh1 Δh2 Δh3
试样中
钢丝绳总根数
钢丝绳根数
h≤hm±1.0mm
钢丝绳根数
h >hm±1.0mm并且
≤hm±1.5mm
钢丝绳根数
h >hm±1.5mm
数量 百分率 数量 百分率 数量 百分率
图4 测量钢丝绳高度的示意图
4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提及按本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