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搜索结果: 'GB/T 36915-2019'
标准编号 | GB/T 36915-2019 (GB/T36915-2019) | 中文名称 | 钢丝及钢丝制品 通用试验方法 | 英文名称 | Steel wire and wire products -- General test methods | 行业 | 国家标准 (推荐) | 中标分类 | H22 | 国际标准分类 | 77.140.65 | 字数估计 | 14,182 | 发布日期 | 2019-03-25 | 实施日期 | 2020-02-01 | 发布机构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ICS77.140.65
H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钢丝及钢丝制品 通用试验方法
2019-03-25发布
2020-02-01实施
国 家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总 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 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 22034-1:2007《钢丝及钢丝制品 第1部分:通用试验方
法》.
本标准与ISO 22034-1:2007相比在结构上有调整,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与ISO 22034-1:2007
的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本标准与ISO 22034-1:2007相比存在技术性差异,这些差异涉及的条款已通过在其外侧页边空
白位置的垂直单线(|)进行了标示,附录B中给出了相应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
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将标准名称改为《钢丝及钢丝制品 通用试验方法》.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钢丝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广东坚朗五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申源
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大业股份有限公司, 南通松诚实业有限公司,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建豪, 吴澎, 任翠英, 王玲君, 韩坤, 张国付, 陈子望, 李文军, 陆亚飞, 涂玉国,
缪六权, 冷明鉴.
钢丝及钢丝制品 通用试验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钢丝及钢丝制品的拉伸试验, 扭转试验, 弯曲试验, 缠绕试验, 压缩试验, 酸浸试验, 硬
度试验, 淬透性试验, 疲劳试验, 圈形测量, 人工时效, 应力松弛试验, 显微组织试验, 脱碳层试验, 晶粒度
试验, 偏析试验, 非金属夹杂物试验, 无损试验, 化学分析, 锌层质量, 复验等通用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恒定横截面(圆形或异形)冷加工钢丝, 退火钢丝, 淬火回火钢丝和镀层钢丝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4 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GB/T 224-2008,ISO 3887:2003,MOD)
GB/T 228.1 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 228.1-2010,ISO 6892-1:
2009,MOD)
GB/T 230.1 金属材料 洛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 230.1-2018,ISO 6508-1:
2016,MOD)
GB/T 231.1 金属材料 布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 231.1-2018,ISO 6506-1:
2014,MOD)
GB/T 232 金属材料 弯曲试验方法(GB/T 232-2010,ISO 7438:2005,MOD)
GB/T 238 金属材料 线材 反复弯曲试验方法(GB/T 238-2013,ISO 7801:1984,MOD)
GB/T 239.1 金属材料 线材 第1部分:单向扭转试验方法(GB/T 239.1-2012,ISO 7800:
2003,MOD)
GB/T 239.2 金属材料 线材 第2部分:双向扭转试验方法(GB/T 239.2-2012,ISO 9649:
1990,MOD)
GB/T 1839 钢产品镀锌层质量试验方法(GB/T 1839-2008,ISO 1460:1992,MOD)
GB/T 2103 钢丝验收, 包装, 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
GB/T 2972 镀锌钢丝锌层硫酸铜试验方法(GB/T 2972-2016,ISO 7989-2:2007,NEQ)
GB/T 2975 钢及钢产品 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GB/T 2975-2018,ISO 377:
2017,MOD)
GB/T 2976 金属材料 线材 缠绕试验方法(GB/T 2976-2004,ISO 7802:1983,IDT)
GB/T 4337 金属材料 疲劳试验 旋转弯曲方法(GB/T 4337-2015,ISO 1143:2010,MOD)
GB/T 4340.1 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 4340.1-2009,ISO 6507-
1:2005,MOD)
GB/T 6394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GB/T 10561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 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GB/T 10561-2005,
ISO 4967:1998,IDT)
GB/T 13298 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GB/T 21839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材试验方法(GB/T 21839-2008,ISO 15630-3:2002,MOD)
YB/T 4413 高碳钢盘条中心偏析金相评定方法
3 拉伸试验
3.1 通用要求
拉伸试验应按照GB/T 228.1执行,测定钢丝抗拉强度, 屈服强度, 伸长率, 断面收缩率, 弹性模量
等力学性能.
3.2 试样制备
试样可按照GB/T 2975制取,一般使用全截面,即钢丝未被机械加工的部分.试样矫直时,应避免
损伤.
3.3 试样横截面积
在计算时,横截面积使用公称尺寸,当相关产品标准中有规定时,应按照相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对于异形钢丝,试样横截面积可参照式(1)进行计算:
A=
ρL
×1000 (1)
式中:
A ---试样横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2);
m ---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ρ ---试样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3);
L ---试样长度,单位为毫米(mm).
3.4 夹持方法
为避免钢丝在夹持区断裂,当试样直径较小时(一般不大于1mm),建议将钢丝两端缠绕在圆棒或
圆盘上,然后固定.
3.5 打结拉伸试验
在钢丝试样的中间打一个单结,按照GB/T 228.1进行打结拉伸试验.
3.6 弹性模量试验
当在产品标准中有要求时,应该使用引伸计测定钢丝的弹性模量(E).
在力-伸长率曲线中,用0.2Fm~0.7Fm 的直线段的斜率除以试样的公称横截面积测定弹性模量(E).
斜率可以通过对测定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得出,也可以用最优拟合目测法得出.测定弹性模量时,在规定
力值范围内应力速率应保持不变.
4 扭转试验
4.1 单向扭转试验
单向扭转试验应按照GB/T 239.1执行.如果第一次试验无效,应按GB/T 239.1规定的低扭转速
度重新试验.
按表1进行扭转试验中断口特征的描述.
注:对于小直径钢丝,可能较难区分某些断裂类型,可借助放大镜或者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例如表1中的2b
和3b.
表1 扭转试验发生断裂的评价
断裂类型
类型
编号
外观形貌 断口特征描述 断裂面
正常扭转断裂
1a
1b
平滑断裂面:---断裂面垂直于线材轴
线(或稍微倾斜)
---断裂面上无裂纹
脆性断裂面:---断裂面与线材轴线约
成45°角
---断裂面上无裂纹
局部裂纹断裂或
不规则断裂
(存在材料缺陷)
2a
2b
平滑断裂面:---断裂面垂直于线材轴
线并有局部裂纹
阶梯式断裂面:---部分断裂面平滑并
有局部裂纹
2c 不规则断裂面:---断裂面上无裂纹
螺旋裂纹断裂
(试样全长或大部分
长度上有螺旋型裂纹)
经过较少的扭转次数
(3次~5次)后即明显产生
肉眼可见的裂纹
3a
平滑断裂面:---断裂面垂直于线材轴
线,断裂面上有局部
或贯 穿 整 个 截 面 的
裂纹
3b
阶梯式断裂面:---部分断裂面平滑,
并有局部或贯穿整
个截面的裂纹
脆性断裂面:---断裂面与线材轴线约
成45°角,并有局部或
贯穿整个截面的裂纹
3c
不规则断裂面:---断裂面上有局部或
贯穿 整 个 截 面 的
裂纹
4.2 双向扭转试验
双向扭转试验应按照GB/T 239.2执行.该试验用于检测钢丝表面缺陷,也可用于评定延展性.
5 弯曲试验
5.1 单向弯曲试验
单向弯曲试验应按照GB/T 232执行.依据标准规定的芯轴直径, 弯曲角度来进行试验.具体要
求依据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5.2 反复弯曲试验
反复弯曲试验应按照GB/T 238执行.对于自动计数器有如下规定:如果试验机具有自动计数器,
在垂直位置开始运行,第一次弯曲90°,再返回至起始位置,作为第一次弯曲.然后如图1所示,依次向
相反方向进行连续而不间断地反复弯曲.断裂出现前获得的最后数字为弯曲次数.
图1 反复弯曲的计数方法
6 缠绕试验
缠绕试验应按照GB/T 2976执行.根据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可用于评定卷绕性能, 延展性能和
镀层的附着性能.
7 压缩试验
7.1 试验目的
该试验用于检测钢丝表面缺陷,但不适用于直径小于4.0mm的钢丝.
7.2 试验方法
截取一个长度等于1倍(或1.5倍)直径的直试样,钢丝纵轴中心线应与压头轴线重合.试样放在
压力试验机的平面上,室温下按钢丝轴线方向压缩到原始长度规定的百分数,检查压缩后的试样有无表
面裂纹.具体要求依据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8 酸浸试验
8.1 试验目的
该试验用于检测钢丝表面缺陷.
8.2 试验方法
试样应进行适当脱脂.拉拔变形过的试样应经过冲洗和干燥.对于高碳钢试样在400℃~500℃
经15min消除应力,随后冷却到室温浸蚀.试样浸在体积浓度为50%,最低温度60℃的盐酸水溶液
中,除了直径大于5.0mm和退火组织的试样外,最长浸蚀时间不超过5min,根据试样直径大小不同,
每减小0.025mm,浸蚀时间缩短2s.直径大于5.0mm的钢丝和退火组织钢丝,浸蚀时间为10min.
试样进行表面缺陷检查,为了确定缺陷深度,应记录浸蚀前和浸蚀后的尺寸差.为了确保缺陷测量
的准确性,可借助体视显微镜进行分析.
9 硬度试验
硬度试验应按照GB/T 230.1或GB/T 231.1或GB/T 4340.1执行.进行试验时,应注意表面硬度
和芯部硬度的区分.硬度试验的具体要求依据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注:硬度和抗拉强度之间没有直接对应关系.
10 淬透性试验
用于淬透性试验的钢丝试样,应选择中性或还原性气氛的加热炉,也可以选择将样品通过莫来粉处
理后放入无保护气氛的加热炉,加热到此钢种规定的奥氏体化温度并充分保温,使其完全奥氏体化,然
后取出迅速淬入高效淬火油,达到温度平衡.高效淬火油的温度应在(50±10)℃,并具有足够的体积并
搅拌,以便试样能迅速达到淬火介质的温度.经适当制备的试样,按照第9章进行硬度试验,并区分表
面硬度和芯部硬度.对于特殊钢种,有争议时,应参考原料的末端淬火值.
11 疲劳试验
用于钢丝的疲劳试验有轴向疲劳试验和旋转弯曲疲劳试验,应分别按照 GB/T 21839和
GB/T 4337执行.具体要求依据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12 圈形测量
12.1 一般要求
12.1.1 钢丝的圈形由从线卷或线轴上取下的无限制自由摆放所呈现的钢丝圈的几何形状来表示,包
括自由圈径, 螺旋圈和盘旋圈.对于线卷,两端可以在一起(闭圈)或分开(开圈).
注:本标准中术语线卷,线轴,卷盘,绕线筒具有相同含义.
12.1.2 从线卷或线轴上切下足够的钢丝,得到充分自由的钢丝圈(钢丝的卷绕),确保钢丝不被弄弯或
损伤,如图2所示,用于测量圈形.
图2 钢丝样品
12.2 自由圈径
把钢丝圈平放在水平面上,测量圆环圈内平均直径,即为自由圈径.图3, 图4分别是闭圈和开圈
的图示.
图3 闭圈 图4 开圈
12.3 螺旋圈
12.3.1 为了测量两端切头在垂直于钢丝圈平面方向上的位移(圈距),应使用在12.3.2和12.3.3中叙
述的方法.进行试验时应说明所采用的方法.
12.3.2 方法A:把钢丝圈中点悬挂在水平棒或铅笔上,两端切头在最低点,测量两端对垂直平面的偏
离即可,见图5.
12.3.3 方法B:把钢丝圈放在水平面上,测量钢丝圈两端的竖直位移,见图6.
注:本试验只用于钢丝圈不能结合引起钢丝呈螺旋状的情况.
图5 方法A 图6 方法B
12.4 盘旋圈
为了评价钢丝盘旋特性,把钢丝圈平放在水平面上,检查钢丝圈钢丝两端是否有水平位移,见图7.
注:盘旋圈这个术语用于钢丝圈的一头卷缩在钢丝圈自由圈径之内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钢丝圈也可能呈螺旋状,
见图5, 图6.
图7 盘旋圈
13 人工时效
如果要模拟自然时效,在对冷试样进行相关试验之前,应加热到(100±5)℃,在该温度下至少保温
(60±5)min.
14 应力松弛试验
应力松弛试验应按照GB/T 21839执行.具体要求依据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15 显微组织试验
显微组织试验应按照GB/T 13298执行.具体要求依据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16 脱碳层试验
脱碳层深度的试验方法应按照GB/T 224执行.具体要求依据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17 晶粒度试验
晶粒度试验应按照GB/T 6394执行.具体要求依据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18 偏析试验
偏析试验应按照YB/T 4413执行.具体要求依据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19 非金属夹杂物试验
非金属夹杂物试验应按照GB/T 10561执行.具体要求依据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20 无损试验
有特定使用要求的钢丝或钢丝产品,可以用满足精度要求的涡流或超声波等进行检测.相关要求
在产品标准中规定.
21 化学分析
化学成分按照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测定.
22 锌层质量
22.1 锌层重量
锌层重量应按照GB/T 1839执行.具体要求依据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22.2 锌层均匀性
锌层均匀性应按照GB/T 2972执行.具体要求依据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22.3 锌层附着性
锌层附着性应按照GB/T 2976执行.具体要求依据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23 复验
复验按照GB/T 2103执行.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ISO 22034-1:2007的章条编号对照
表A.1给出了本标准章条编号与ISO 22034-1:2007章条编号对照情况.
表A.1 本标准章条编号与ISO 22034-1:2007章条编号对照
本标准章条编号 对应ISO 22034-1:2007章条编号
1 1
2 2
3 3
3.1 3.1
3.2 3.2,3.3
3.3 3.4
3.4 3.5
3.5 3.6
3.6 -
4 4,8
4.1 4
4.2 8
5 5,7
5.1 5
5.2 7
6 6
7 9
7.1 9.1
7.2 9.2
8 10
8.1 10.1
8.2 10.2
9 11
10 12
11 13
12 14
12.1 14.1
12.1.1 14.1.1
12.1.2 14.1.2
表A.1(续)
本标准章条编号 对应ISO 22034-1:2007章条编号
12.2 14.2
12.3 14.3
12.3.1 14.3.1
12.3.2 14.3.2
12.3.3 14.3.3
12.4 14.4
13 15
14 -
15 -
16 16
17 18
18 19
19 20
20 17
21 21
22 -
22.1 -
22.2 -
22.3 -
23 22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ISO 22034-1:2007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
表B.1给出了本标准与ISO 22034-1:2007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
表B.1 本标准与ISO 22034-1:2007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
本标准的章条编号 技术性差异 原因
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部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
调整,调整的情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
件”中,具体调整如下:
---由GB/T 2975代替ISO 377;
---由GB/T 2103代替ISO 404;
---由GB/T 6394代替ISO 643;
---由GB/T 224代替ISO 3887;
---由GB/T 10561代替ISO 4967;
---硬度试验上采用GB/T 230.1, GB/T 231.1,
GB/T 4340.1代替ISO 6508-1, ISO 6506-1,
ISO 6507-1;
---由GB/T 228.1代替ISO 6892;
---由GB/T 239.1代替ISO 78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