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搜索结果: 'GB/T 5027-2016'
标准编号 | GB/T 5027-2016 (GB/T5027-2016) | 中文名称 | 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塑性应变比(r值)的测定 | 英文名称 | Metallic materials -- Sheet and strip -- Determination of plastic strain ratio | 行业 | 国家标准 (推荐) | 中标分类 | H22 | 国际标准分类 | 77.040.10 | 字数估计 | 11,178 | 发布日期 | 2016-02-24 | 实施日期 | 2016-11-01 | 旧标准 (被替代) | GB/T 5027-2007 | 标准依据 | 国家标准公告2016年第5号 | 发布机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GB/T 5027-2016: 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塑性应变比(r值)的测定
GB/T 5027-2016 英文名称: Metallic materials -- Sheet and strip -- Determination of plastic strain ratio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一种测定金属薄板和薄带塑性应变比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由均匀塑性变形的材料(即塑性变形范围内应力-应变曲线呈单调连续上升的部分),
也适用于不均匀塑性变形的材料(即塑性变形范围内应力-应变曲线呈锯齿等不连续形状的部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8.1-2010 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ISO 6892-1:2009,MOD)
GB/T 12160-2002 单轴试验用引伸计的标定(ISO 9513:1999,IDT)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塑性应变比
在单轴拉伸应力作用下,试样宽度方向真实塑性应变和厚度方向真实塑性应变的比见式(1):
3.2
塑性应变比加权平均值
计算不同取向试样rx/y的加权平均值采用式(3):
注:3个方向的r值应在相同的应变/应变范围条件下测量,这种情况下下标变量y可以省略。
4 符号和说明
本标准使用的符号及其说明见表1。
5 原理
对试样进行拉伸试验,测试指定塑性应变水平下长度和宽度变化,计算塑性应变比r值。试样相对
于轧制方向的取样方向以及测试r值的塑性(工程)应变水平由相关产品标准规定。作为准则,应变水
平应该超过屈服延伸阶段,并低于最大力时的塑性(工程)应变量。
6 试验设备
6.1 拉力试验机应符合GB/T 228.1-2010对设备的要求。
6.2 测量试样标距长度的装置分辨力应优于0.01mm。对于人工测量,测量宽度的装置的分辨力应优
于0.005mm。
6.3 采用自动测量方法,引伸计应符合GB/T 12160-2002中的1级要求,或优于1级。
注:当采用长标距和大伸长量时,1级引伸计测量的长度误差可能超出±0.01mm。
6.4 试样的夹持方法按照GB/T 228.1-2010的规定。
7 试样
7.1 应按照相关产品标准要求取样,如果产品标准没有规定,按照有关各方的协议取样。
7.2 试样类型和试样制备,包括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原始标距标记,应符合GB/T 228.1-2010附录B
的规定。另外还要求在标距范围内试样两边要足够平行,以保证任意两处宽度测量的差值小于宽度测
量平均值的0.1%。
7.3 除特殊要求外,试样厚度为测试板材的厚度。
7.4 试样表面不应有划痕等损伤。
8 试验程序
8.1 试验一般在10℃~35℃室温下进行。当要求在控温条件下进行试验时,温度应控制在(23±
5)℃。
8.2 如果采用人工测量,必须在一根试样的标距内至少等间隔测量3点的原始宽度,包括在标距两端
各进行一次测量。这些宽度的平均值用于计算塑性应变比。
8.3 如果采用自动测量,应该使用符合第6章中规定的引伸计测量长度延伸量和至少一点的宽度变
化量。
8.4 在塑性变形阶段,应变速率不应超过0.008/s。
8.5 将试样装夹在试验机夹头中,保持试验速度在8.4规定的速度范围内,进行所需的变形:
a) 达到相关产品标准中指定的塑性(工程)应变水平;
b) 测量相关产品标准中指定塑性(工程)应变水平时的试样标距内或引伸计标距内的长度和
宽度。
8.6 如果试样出现影响试验结果的横向弯曲(见图1),则试验无效,应重新试验。
8.7 如果塑性应变不是均匀的,就无法进行人工测定r值。采用连续测量的长度延伸量及对应的宽度
变化数据,并运用9.2中规定的统计方法,可以计算出可再现的r值。
8.8 有涂镀层的材料(例如镀锌或有机涂层)测得的r值可能不同于没有涂镀层的基体材料。
9 数据处理
9.1 计算塑性应变比、不同取向的塑性应变比的加权平均值和各向异性度分别采用式(2)、式(3)和
式(4)。
9.2 方法A:本方法均采用“真实塑性应变”,需要将弹性应变从真实应变中扣除。
9.3 方法B:
9.3.1 本方法均采用近似计算“真实塑性应变”,无需将弹性应变从真实应变中扣除。
9.3.2 对于有均匀塑性应变的材料,单点r值可以采用式(2)计算(但不需要考虑弹性变形的影响),区
间r值则按照类似方法A中的步骤也可以给出可再现性的结果,其中:
9.4 塑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