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购物车 询价
www.GB-GBT.com

GB 5009.202-2016 相关标准英文版PDF, 自动发货

搜索结果: GB 5009.202-2016, GB5009.202-2016
标准号码内文价格美元第2步(购买)交付天数标准名称详情状态
GB 5009.202-2016 英文版 130 GB 5009.202-2016 3分钟内自动发货[PDF]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油中极性组分(PC)的测定 GB 5009.202-2016 有效
GB/T 5009.202-2003 英文版 199 GB/T 5009.202-2003 [PDF]天数 <=2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 GB/T 5009.202-2003 作废
   
GB 5009.202-2016 (Food safety national standard - Determination of polar components (PC) in edible oil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油中极性组分(PC)的测定 2016-08-31发布 2017-03-01实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 布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T 5009.202-2003《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 本标准与GB/T 5009.202-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油中极性组分(PC)的测定”; ---修改了检测范围; ---增加了制备型快速柱层析法为第一法; ---对原有的柱层析法进行了修改,并作为第二法。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油中极性组分(PC)的测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用动植物油脂中极性组分(PC)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用动植物油脂中的极性组分(PC)含量的测定。 第一法 制备型快速柱层析法 2 原理 通过制备型快速柱层析技术的分离,油脂试样被分为非极性组分和极性组分两部分,其中非极性组 分首先被洗脱并蒸干溶剂后称重,油脂试样扣除非极性组分的剩余部分即为极性组分。 3 试剂和材料 注: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 6682规定的一级水。 3.1 试剂 3.1.1 乙醚(C4H10O),使用前在低温环境中放置数小时,使其温度控制在10℃~18℃之间。 3.1.2 石油醚,30℃~60℃沸程,使用前在低温环境中放置数小时,使其温度控制在10℃~18℃ 之间。 3.1.3 丙酮(C3H6O),使用前在低温环境中放置数小时,使其温度在10℃~18℃之间。 3.1.4 三氯甲烷(CHCl3)。 3.1.5 冰醋酸(C2H4O2)。 3.1.6 95%乙醇(C2H6O)。 3.1.7 磷钼酸(H3PO4·12MoO3·24H2O)。 3.1.8 无水硫酸钠(Na2SO4),在105℃~110℃条件下充分烘干,然后装入密闭容器冷却并保存。 3.2 试剂配制 3.2.1 非极性组分洗脱液:石油醚+乙醚=87+13,870mL的石油醚中加入130mL的乙醚,充分混 匀,用时现配。 3.2.2 极性组分洗脱液:丙酮+乙醚=40+60,600mL的乙醚中加入400mL的丙酮,充分混匀,用时 现配。 3.2.3 薄层色谱展开剂:石油醚+乙醚+冰醋酸=70+30+2,70mL的石油醚中加入30mL的乙醚和 2mL的冰醋酸,充分混匀,用时现配。 3.2.4 薄层色谱显色剂:首先将100g的磷钼酸固体先完全溶解于适量的95%乙醇中,然后再用95% 乙醇稀释至1L,最后分装入喷雾瓶中。 3.3 材料 3.3.1 食用油极性组分快速分离制备色谱柱:内填装20g粒径为40μm~60μm的无定形活化硅胶, 柱内径2.6cm,柱体长10.4cm(不含两端柱头),柱外壳为聚丙烯制成,铝箔密封包装。 3.3.2 薄层色谱层析板:长200mm、宽100mm的玻璃板,上涂一层0.21mm~0.27mm厚的硅胶60 (粒径为10μm~12μm;孔体积0.74mL/g~0.84mL/g;比表面积480m2/g~540m2/g)或其他等效 硅胶,且不含任何的荧光指示剂。 3.3.3 薄层色谱点样毛细管:长100mm,内径0.3mm。 4 仪器和设备 4.1 500mL圆底或平底烧瓶,标准磨口。 4.2 食用油极性组分制备型快速柱层析系统:配置二元无阀计量泵、紫外检测器、全自动二维馏分收集 器、实时监测系统和溶剂温度控制系统。 4.3 旋转蒸发仪。 4.4 天平:感量至少达到0.001g。 4.5 真空恒温干燥箱。 4.6 恒温干燥箱。 4.7 玻璃干燥器(内装有变色硅胶干燥剂)。 4.8 薄层色谱玻璃层析缸,能与薄层色谱板(3.3.2)配套。 4.9 10mL玻璃烧杯。 4.10 10mL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4.11 1000mL小口玻璃收集瓶。 5 分析步骤 5.1 试样制备 5.1.1 除杂质 作为试样的样品应为液态、澄清、无沉淀并充分混匀。如果样品不澄清、有沉淀,则应将油脂置于 50℃的恒温干燥箱内,将油脂的温度加热至50℃并充分振摇以熔化可能的油脂结晶。若此时油脂样 品变为澄清、无沉淀,则可作为试样,否则应将油脂置于50℃的恒温干燥箱内,用滤纸过滤不溶性的杂 质,取过滤后的澄清液体油脂作为试样,为防止油脂氧化,过滤过程应尽快完成。 对于凝固点高于50℃或含有凝固点高于50℃油脂成分的样品,则应将油脂置于比其凝固点高 10℃左右的恒温干燥箱内,将油脂加热并充分振摇以熔化可能的油脂结晶。若还需过滤,则将油脂置 于比其凝固点高10℃左右的恒温干燥箱内,用滤纸过滤不溶性的杂质,取过滤后的澄清液体油脂作为 试样,为防止油脂氧化,过滤过程应尽快完成。 5.1.2 干燥脱水 若油脂中含有水分,则通过5.1.1的处理后仍旧无法达到澄清,应进行干燥脱水。对于室温下为液 态、无明显结晶或凝固现象的油脂,以及经过5.1.1的处理并冷却至室温后为液态、无明显结晶或凝固 现象的油脂,可按每10g油脂加入1g~2g无水硫酸钠的比例加入无水硫酸钠,并充分搅拌混合吸附 脱水,然后用滤纸过滤,取过滤后的澄清液体油脂作为试样。 对于室温下有结晶或凝固现象的油脂,以及经过5.1.1的处理并冷却至室温后有明显结晶或凝固 现象的油脂,可将油脂样品用适量的石油醚完全溶解后再用无水硫酸钠吸附脱水,然后滤纸过滤收集滤 液,将滤液置于水浴温度不高于45℃的旋转蒸发仪内,负压条件下,将其中的溶剂旋转蒸干,取残留的 澄清液体油脂作为试样。 5.2 快速分离制备色谱柱的活化 以非极性组分洗脱液为流动相对制备型快速柱层析系统的流动相管路进行润洗,排尽流动相管路 内的气体。取1支食用油极性组分快速分离制备色谱柱,连接入制备型快速柱层析系统的流动相管路, 以非极性组分洗脱液为流动相,25mL/min的流速冲洗快速分离制备色谱柱10min,使快速分离制备 色谱柱完全被溶剂所浸润,弃去冲洗液。 5.3 非极性组分的分离 取1只干净的10mL玻璃烧杯,准确称取1g(精确到0.001g)的油脂样品(m)(5.1),然后用5mL 的石油醚将油脂样品充分溶解,成为上样液。将快速分离制备色谱柱的上端与流动相管路断开,用1支 干净的10mL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吸取全部上样液后,快速注射入快速分离制备色谱柱的上端入口处, 再用3mL的石油醚洗涤10mL玻璃烧杯内残留的上样液,洗涤液也用同一支10mL一次性塑料注射 器全部吸取后,注射入快速分离制备色谱柱的上端入口处,再将快速分离制备色谱柱的上端与流动相管 路连接,按以下参数进行非极性组分的分离: a) 流动相:非极性组分洗脱液; b) 流动相流速:25mL/min; c) 部分收集器:以1000mL小口玻璃收集瓶为收集容器,从洗脱开始以全收集模式进行收集; d) 紫外检测器监测波长:200nm; e) 启用实时监测系统,获得洗脱色谱图; f) 溶剂温度控制系统温度:10℃; g) 洗脱时间:11min。 进行制备型快速柱层析操作时,实验的环境温度应不高于25℃。 5.4 非极性组分的收集、浓缩和定量 取1个干净的500mL烧瓶放入103℃±2℃的恒温干燥箱内,烘1h左右,然后取出立即放入玻 璃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然后称重(m0,精确至0.001g)。根据5.3分离操作所获得的实时监测数据,非 极性组分最大的色谱峰的结束时间点应控制在4.5min~6.8min区间内(如附录A所示),此时将洗脱 时间区间为0min~11min内所有收集的洗脱液(1000mL小口玻璃收集瓶内)倒入此500mL圆底烧 瓶内。 然后将此装有收集洗脱液的500mL烧瓶置于水浴温度为60℃的旋转蒸发仪内,常压条件下,将 其中的溶剂大部分蒸发,然后再在负压条件下,将剩余少量溶剂旋转蒸发至近干,取出该烧瓶并擦干烧 瓶外壁的水。然后将此500mL烧瓶放入40℃的真空恒温干燥箱,在0.1MPa的负压条件下,烘 20min~30min,结束后放入玻璃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然后称重(m1,精确至0.001g),(m1-m0)即为 非极性组分的质量。 若需收集极性组分,可按照附录B中的B.1进行。获得的非极性组分和极性组分的分离效果应按 照附录B中的B.2进行验证。 6 分析结果的表述 油脂试样中极性组分的含量按式(1)计算: X=100%- (m1-m0) m ×100% (1) 式中: X ---油脂样品的极性组分含量,%; m0---空白500mL烧瓶的质量,单位为克(g); m1---蒸干溶剂后,装有非极性组分的500mL烧瓶的总质量,单位为克(g); m ---油脂样品称样量,单位为克(g)。 计算结果以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表示,保留至小数点后1位。 7 精密度 当极性组分含量≤20%时,在重复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 值的15%;当极性组分含量 >20%时,在重复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 术平均值的10%。 第二法 柱层析法 8 原理 通过柱层析技术的分离,油脂试样被分为非极性组分和极性组分两部分,其中非极性组分首先被洗 脱并蒸干溶剂后称重,油脂试样扣除非极性组分的剩余部分即为极性组分。 9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 6682规定的一级水。 9.1 试剂 9.1.1 柱层析吸附剂:硅胶60,SiO2,粒径为0.063mm~0.200mm的无定形硅胶;平均孔径6nm;孔 体积0.74mL/g~0.84mL/g;比表面积480m2/g~540m2/g;pH6.5~7.5,水分含量4.4%~5.4%。 9.1.2 海砂,化学纯。 9.2 试剂配制 9.2.1 非极性组分洗脱液:同3.2.1。 9.2.2 薄层色谱展开剂:同3.2.3。 9.2.3 薄层色谱显色剂:同3.2.4。 9.3 材料 薄层色谱层析板:同3.3.2。 10 仪器和设备 10.1 玻璃层析柱:内径21mm,长450mm,下部有聚四氟乙烯活塞阀门,活塞阀门上部的层析柱内部 具有一层砂芯筛板,且该层砂芯筛板能有效阻止吸附剂(9.1.1)下漏出层析柱,且当竖直加入20mL的 石油醚后,将活塞阀门开至最大,所有石油醚在2.5min内流尽。 10.2 250mL圆底烧瓶或平底烧瓶:带标准磨口。 11 分析步骤 11.1 试样制备 同5.1。 11.2 装柱 用一个烧杯,准确称取25g硅胶60,再倒入80mL的非极性洗脱液,通过搅拌使硅胶悬浮于非极 性洗脱液内。然后立即通过一个漏斗将此硅胶悬浮液倒入已垂直放置的玻璃层析柱内,最后用适量非 极性洗脱液洗涤此烧杯,以使硅胶全部转移入玻璃层析柱。 打开玻璃层析柱下端的活塞阀门,放出层析柱内的洗脱液,直到层析柱内洗脱液的液面比沉降的硅 胶的顶端高100mm,关闭活塞阀门,其间轻敲层析柱使硅胶沉降面水平。 再通过漏斗向玻璃层析柱内加入4g海砂,再次打开玻璃层析柱下端的活塞阀门,放出层析柱内的 洗脱液,直到洗脱液的液面低于海砂沉降层顶部10mm以内。 弃去所有在层析柱装柱过程中所流出的洗脱液。 11.3 柱层析分离制备 11.3.1 用一个50mL的玻璃烧杯准确称取2.4g~2.6g(精确至0.001g)的制备好的油脂样品(11.1)。 向称量的样品中加入20mL的非极性洗脱液,并微微加热使样品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至室温,并用非 极性洗脱液定容至50mL。 11.3.2 取一个干净的250mL烧瓶,先在103℃±2℃的恒温干燥箱中烘1h,再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 却至室温,然后称重(m0,精确至0.001g)。再将此250mL烧瓶放置于装填的玻璃层析柱(11.2)正下 方,正对着洗脱液的流出口,以收集洗脱液。 11.3.3 用一个移液管准确移取20mL的样品溶液(11.3.1)入装填的玻璃层析柱内,其间应避免样品溶 液扰乱层析柱顶部海沙层。打开玻璃层析柱下端的活塞阀门,放出层析柱内的洗脱液,直到层析柱内洗 脱液的液面下降至海砂层的顶部。其间收集流出的洗脱液于下方的250mL烧瓶(其中含有非极性组 分)。 11.3.4 分2~3次向玻璃层析柱内加入总共200mL的非极性洗脱液,以继续洗脱非极性组分,收集全 部洗脱液于同一个250mL烧瓶,其间调节玻璃层析柱下端的活塞阀门,使这200mL的洗脱液在 80min~90min的时间内全部通过玻璃层析柱。 洗脱结束后,用一个移液管或滴管吸取非极性洗脱液冲洗玻璃层析柱下端的溶剂出口处所黏附的 物质,冲洗液也合并入同一个250mL烧瓶。 11.3.5 在按照11.3.3和11.3.4的操作完成后,应立刻再用150mL的乙醚洗脱被层析柱吸附的极性组 分,洗脱液收集于另一个250mL烧瓶内。洗脱结束后弃去玻璃层析柱内的硅胶。 11.3.6 将装有非极性组分洗脱液的250mL圆底烧瓶置于水浴温度为60℃的旋转蒸发仪内,常压条 件下,将其中的溶剂大部分蒸发,然后再在负压条件下,将剩余少量溶剂旋转蒸发至近干,取出该烧瓶并 擦干烧瓶外壁的水。然后将此250mL圆底烧瓶放入40℃的真空恒温干燥箱,在0.1MPa的负压条件 下,烘20min~30min,结束后放入玻璃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其残留物即为非极性组分,然后称重 (m1,精确至0.001g),(m1-m0)即为非极性组分的质量。 11.3.7 将装有极性组分洗脱液的250mL圆底烧瓶置于水浴温度为60℃的旋转蒸发仪内,常压条件 下,将其中的溶剂大部分蒸发,然后再在负压条件下,将剩余少量溶剂旋转蒸发至近干,取出该烧瓶并擦 干烧瓶外壁的水。然后将此250mL圆底烧瓶放入40℃的真空恒温干燥箱,在0.1MPa的负压条件 下,烘20min~30min,结束后放入玻璃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11.3.8 按照附录C的要求对分离制备的非极性组分(11.3.6)和极性组分(11.3.7)的分离效果进行 验证。 进行柱层析操作时,实验的环境温度应不高于25℃。 12 分析结果的表述 油脂试样中极性组分的含量按式(2)计算: X=100%- m1-m0 m ×100% (2) 式中: X ---油脂样品的极性组分含量,%; m0---空白250mL烧瓶的质量,单位为克(g); m1---蒸干溶剂后,250mL烧瓶和非极性组分的总质量,单位为克(g); m ---上样检测的油脂样品的质量,即20mL的样品溶液所代表的油脂样品的质量,若按照本标 准操作,则为油脂样品称样量的2/5,单位为克(g)。 计算结果以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表示,保留至小数点后1位。 13 精密度 当极性组分含量≤20%时,在重复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 值的15%;当极性组分含量 >20%时,在重复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 术平均值的10%。 附 录 A 非极性组分和极性组分制备型快速柱层析分离的典型色谱图 非极性组分和极性组分制备型快速柱层析分离的典型色谱图见图A.1。 图A.1 非极性组分和极性组分制备型快速柱层析分离的典型色谱图 附 录 B 制备型快速柱层析法的极性组分和非极性组分分离效果的薄层色谱验证 B.1 极性组分和非极性组分的薄层色谱图 见图B.1。 B.2 极性组分的洗脱 若需洗脱极性组分,在完成5.3的操作后,立即对吸附有极性组分的快速分离制备色谱柱进行进一 步的洗脱处理,具体参数如下: a) 流动相:极性组分洗脱液; b) 流动相流速:25mL/min; c) 部分收集器:以另一个干净的1000mL小口玻璃收集瓶为收集容器,从洗脱开始以全收集模 式进行收集; d) 紫外检测器监测波长:200nm; e) 启用实时监测系统,获得洗脱色谱图; f) 溶剂温度控制系统温度:10℃; g) 洗脱时间:20min。 另取1个干净的500mL烧瓶,将1000mL小口玻璃收集瓶内所有收集的洗脱液倒入500mL圆 底烧瓶中,然后将此装有收集洗脱液的500mL圆底烧瓶置于水浴温度为60℃的旋转蒸发仪内,先在 非真空条件下,将其中的溶剂大部分蒸发,然后再在负压条件下,将剩余少量溶剂旋转蒸发至近干。然 后将此500mL圆底烧瓶放入40℃的真空恒温干燥箱,在0.1MPa的负压条件下,烘20min~30min 后放入玻璃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其中的残留物即为极性组分。 若洗脱液的量太大,可分多次收集并浓缩,即先收集部分洗脱液于500mL的圆底烧瓶中,旋转蒸 干这部分溶剂后,再用同一个500mL的圆底烧瓶继续收集剩余的洗脱液,并旋转蒸干。 一般情况下,油脂的极性组分中含有甘油三酯氧化裂解产生的小分子挥发性物质,很难避免这类物 质在真空干燥过程中的损失,致使本附录技术测得的极性组分含量会比真实的极性组分含量略低。因 此,本附录技术只是对极性组分的制备,不能取代本标准正文的制备型快速柱层析技术对极性组分含量 的测定。 B.3 极性组分与非极性组分分离效果的薄层色谱验证 采用薄层色谱技术对制备型快速柱层析分析极性组分和非极性组分的柱效进行验证,方法同附录 C中的C.2。根据薄层色谱层析板上极性组分与非极性组分的分离程度来验证分离效果,结果见 图B.1。 说明: 1---非极性组分; ......
英文版: GB 5009.202-2016  
相关标准:GB 5009.205-2024  GB 5009.191-2024  
英文版PDF现货: GB 5009.202-2016  GB 5009.202-2016